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由省教育厅批准,整合贵州师范大学校内外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基础上独立设置的科研机构。2007年获批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11月,通过省教育厅和省社科联的联合评估。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有拥有独立办公室2间,并共享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各行政办公室6间、贵州旅游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及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心办公室4间,合计约300㎡。拥有资料室1间,并共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资料室1间、贵州旅游文化传播中心资料室1间,合计约200㎡。有独立二级网站,域名:http://zryc.gznu.edu.cn,可实现本中心各项信息的实时更新和维护。 中心配备了必要的科研设备,如桌凳、打印机、电话传真机等办公服用品,中心专职工作人员配备电脑共12台,笔记本电脑2台。贵州师范大学馆藏文献总量226.5万册,资料室可支撑的纸质图书中文84757种,254271册;外文2671种;可支撑的中文期刊1613种,外文期刊98种。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四年来支持学校老师自主招标课题23项,经费共计25万元。四年来学校与研究基础相关的支持项目共计11个,经费共计1241313.69元。
*机构设置
(1) 研究中心现有主任一名,副主任2名。另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2名,配备了办公室秘书和科研秘书2名。成立了专家学术委员会。
(2) 中心下设3个研究室:
l.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室
2. 贵州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室
3. 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室
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结构图
*研究团队
本基地研究团队是一支拥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候鸟型人才+专兼职双师型教师”为一体的科研教学团队,现有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手工艺设计、旅游信息化管理、民族文化保护研究等多各专业方向研究人员18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正高职称10人,省人文社科带头人1名,博士10人,博士在读2人,校外聘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相关专业4名专家。拥有2名候鸟型教授(博士),现已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历史沿革
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由省教育厅批准,由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在整合贵州省旅游管理学院和贵州省旅游局旅游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以及贵州师范大学校内外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基础上组成的,独立设置的科研机构。2007年获批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11月,通过省教育厅和省社科联的联合评估。
2007年成立时,下设3个研究所: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与人类发展研究所;贵州自然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习研究所。2011年,根据当前和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发展的需要,下设3个研究所调整为: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所;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所。
研究中心以国际旅游文化学院为支撑,现拥有1个一级学科专业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1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旅游管理)。
已建立了一支50人的科研队伍;其中硕、博及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90%以上;有贵州省首批核心专家、省管专家、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1人、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1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或文凭的教师10人 ,美国外聘候鸟型人才1人;另有外聘国内旅游学者10人、旅游企事业精英15人、贵州省民族民间艺人5人。
*发展规划
根据教育部、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学校的学科建设基础及学科建设发展需要,未来10年内,力争建成1-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8个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5-20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所),形成以国家级研究基地为龙头、省级研究基地为骨干、校级研究基地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网络,充分发挥研究基地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