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保护中心
 首页  中心概况  基地建设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下载专区 
中心概况
 中心简介 
 发展规划 
 历史沿革 
 研究工作基础 
 科研队伍 
科研队伍
您的位置: 首页>中心概况>科研队伍>正文
科研教学团队
2014-07-03 16:09  

     本基地研究团队是一支拥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候鸟型人才+专兼职双师型教师”为一体的科研教学团队,现有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规划、手工艺设计、旅游信息化管理、民族文化保护研究等多各专业方向研究人员18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正高职称10人,省人文社科带头人1名,博士10人,博士在读2人,校外聘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相关专业4名专家。拥有3名候鸟型教授(博士),现已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带头人:

• 张晓松(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

博士教授,贵州省政府参事,贵州省文化旅游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旅游人类学、跨文化交流、旅游规划与策划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6篇。出版专著(译著等)10部。国家级获奖成果7项,省部项目 53 项。近三年(2007.4-2010.3)支配教学、科研经费共210万元,年均约66.5万元。

• 张小军(研究方向:贵州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

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贵州省“候鸟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985”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认知人类学学术带头人,中国人民大学高等历史和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南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座”学者,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社会学会理事。

• 赵星(研究方向: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副教授,系基地专职副主任。2005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硕士专业。承担过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旅游对乡村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研究--以巴拉河流域苗族村寨为例》,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专项任务项目《贵州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研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贵州苗族聚居区文化生态研究》、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贵州北侗聚居区文化生态问题研究》、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基金《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研究》等项目。

     2009-2012年与研究基地有关的第一署名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类型及其特征研究》(《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第一辑2011年),《贵州乡村文化风景构成与特征研究——以苗族村寨季刀上寨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年),《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研究》(《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第二辑2013年),《贵州喀斯特聚落文化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研究》(《中国岩溶》2010年)等重要论文10余篇。

关闭窗口
 
访问量人数:

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宝山北路116号
电话:0851-6763299  邮编:550001